阜阳新增四张城市名片

提起阜阳

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?

是交通枢纽?

还是农业大市?

……

其实,这里也是一片文化艺术发源地!

阜阳,自古就有

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”的美誉

处处流淌着文化的神韵

彰显着艺术魅力……


日前,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组织了2021-202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工作。经各地填报、各市初审及公示、专家评审、厅会议审议,拟命名以下45个县(区)、乡镇为“2021-202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推荐8个县(乡镇)申报“2021-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



阜阳新闻网注意到

阜阳共有4地,获得这一殊荣


我市临泉县(杂技)、阜南县黄岗镇(黄岗柳编)、太和县(书法)、界首市田营镇(彩陶)被命名为2021-2023年度“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


其中,临泉县(杂技)、阜南县黄岗镇(黄岗柳编)入选2021-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拟推荐名单。


这些来自阜阳的

民间文化艺术你了解多少?

有哪些特点、文化价值……

快跟着阜小新一起了解!


临泉杂技


临泉杂技最早可溯源至东汉时期,上个世纪50年代,临泉境内出土一件东汉陶器—陶戏楼,其上塑有杂技俑。新中国成立后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临泉杂技历经了“走四方”“入殿堂”“出国门”三个阶段,杂技团队逐步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。



2021年,临泉杂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
目前,临泉县拥有杂技团队900多个,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,包括中国杂协会员17人,安徽省杂协会员76人,年创利润近5亿元。其中,大中型杂技、马戏团队50余个,迎仙马戏团、迎仙青年杂技团、飞燕马戏团、飞天杂技团、美猴王马戏团、宏扬实业有限公司等影响较大。



阜南柳编


阜南县杞柳种植、编织技艺可上溯千年,以黄岗为中心的蒙河洼地河湖密布,盛产杞柳,“编筐打篓,养家糊口”是当地人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


1978年,黄岗柳编首次打入广交会,开始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转型,已从传统的柳编产业转型发展为涵盖柳、藤、草、竹编、混编、铁艺、布艺的柳木文化产业,原材料从以前单一的杞柳发展到柳、藤、草、竹、铁、树等20多个品种。


2010年,柳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
太和书法


太和书画艺术源远流长,群众基础根深叶茂,全县人民热爱书画艺术由来已久,太和县先后被授予“中国书画艺术之乡”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、中华诗词之乡等诸多荣誉。太和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诗书画事业的发展,提出了“诗画太和、医药高地”的发展理念,并持续为“太和诗书画热”加碳升温。


吴坤


韩玉美



近年来,太和县根据全县诗书画人才队伍现状及分布,建立了覆盖全县的“万人计划”数据库,目前共录入诗书画各类人才6656人,其中书法4180人,绘画2000余人,诗词300多人。县、乡(镇)协作区三级平台开展诗书画定点培训、交流、展览120多次,举办年度汇报展50多次,表彰各类优秀人才300余人次。极大地提高了太和“书画艺术之乡”的知名度,有力丰富了“诗画太和”的底蕴和内涵。


界首彩陶


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始烧于唐宋,盛行于明清,流传至今。界首彩陶以刻、划、堆、贴的装饰手法和黄绿白的三彩釉色,故又被称为“三彩刻花陶”,是由黄河泛滥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手工烧制而成,被誉为“东方之秀”。



明清时期,界首彩陶烧制主要集中在卢窑、魏窑、计窑等13个村庄,有“田营十三窑”之称。


界首彩陶刻画工艺吸收了民间剪纸、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,除以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为创作对象外,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剧中的艺术元素,形成“器形古朴厚重,刻画简洁生动,釉色流光溢彩,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”的特征。上个世纪70年代,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、闫玉敏分别来到界首陶瓷工艺品厂,为界首彩陶推陈出新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

2006年,界首彩陶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彩陶成品远销日本、波兰、匈牙利等十几个国家,业内赞誉“有形不至而艺至之妙趣”;比较有名的的制陶艺人有卢山义、卢群山、王京胜、卢莉华等。


阜阳历史悠久、人文荟萃

融南北文化精髓

得历史厚重馈赠

才衍生出这些艺术瑰宝!


就是这样

一个极具文化色彩的“宝藏”阜阳

让人怎能不爱?